困局:80%企业卡在“视觉检测”单点环节
会议披露的数据显示,当前宁波制造业AI应用呈现“浅层化”特征:超80%企业仍停留在视觉质检等单点环节,或个人办公领域,而设备预测性维护、生产工艺优化等核心场景渗透率不足10%。“AI在工业领域必须从‘看得到’升级到‘看得透’。”宁波市未来工业创新研究院专家指出,碎片化应用难以释放AI对生产效率和良率的系统性提升空间。
破冰:龙头企业交出“AI+”成绩单
舜宇光学在AI早已发力。该公司CIO常见阳在会场介绍了舜宇公司AI驱动的“三域联动”实践:
产品域:AI质检将镜头模组良率提升12%;
制造域:MR混合现实技术缩短新员工培训周期50%;
供应链域:APS智能排产系统降低库存成本超千万元。
“大模型不是空中楼阁。”常见阳特别提及与深度求索(DeepSeek)的合作案例,“通过AI动态调优复杂光学工艺参数,过去依赖老师傅经验的‘黑箱操作’正在被数据化破解。”
中科智营则开辟“知识战场”。其研发的AI知识共享平台GeeLink,通过语义理解实现技术文档秒级检索,某家电企业应用后研发周期缩短18%。“我们正在训练行业专属知识图谱,让沉默的专利库‘开口说话’。”中科智营CEO黄浩透露。。
梯队:制造企业的“AI觉醒”进行时
相较于先行者,更多宁波制造主体已处在AI化“觉醒期”:
方太厨具:“从智能会议纪要入手,先培养员工的AI思维。”其数字化负责人坦言,目前AI应用深度不及行业标杆,但已成立专项组探索智能家电的研发;
锦浪科技:正在与东方理工联合开发基于AI的具有预测功能的产品解决方案。
极氪汽车:斥资5亿建设本地化AI算力底座和研发相关算法,目前已经开发的AI+智能座舱,极大的提高了客户的价值体验,接下来将发力智能驾驶领域。
政策风向:年内启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
宁波市数字经济局(经信局)人工智能处处长梅俊杰释放关键信号,政府将牵头推进人工智能的发展,具体举措包括: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标志性场景;推进包括智能芯片、智能信息材料、智能传感器、软件和智能终端在内的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工程;建立与人工智能有关的科技和人才建设;整合全市力量,包括平台建设和投资资源,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。
观察:从“机器换人”到“算法育人”
以制造业见长的宁波,一场静默的变革正在发生。当AI从替代流水线工人转向辅助工程师决策,制造业的竞争已升维至“数据炼金”层面。如何让老师傅的工艺诀窍转化为可复制的算法?怎样平衡技术激进与风险防控?这场座谈会留下的思考,或许比答案更有价值。
为持续深化AI技术向产业纵深渗透,宁波市将围绕AI技术落地密集展开系列配套行动。据主办方透露,首批规划包括三大主题行动——"灯塔工厂AI应用实地探访"、"工业大模型创新大赛"及"人工智能创新案例征集",通过构建"案例剖析-标杆研学-技术解构-场景共创"的立体化推进体系,为“AI+制造”注入持续动能。